上帝,隔了多少年,我终于又吃到了真正的面窝。
下了公交车,路过一堆早餐摊点,我突然瞥见了她的身影,金金黄黄的,鼓鼓圆圆的,安安静静地躺在细铁丝做的架子上。本来已经走过的身子倒退回来。我不动声色问:“这个多少钱一个?”“一块五两个”,嘿嘿,价钱相当公道,我觉得。立刻掏钱。摊主头都不抬,忙着把一个新的面窝放在一口小油锅里慢慢浸呢。看到这里,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十几年前。
那是一口大锅,在中学食堂门口。上午两节课后,手上攥着五毛钱,跟着住校的同学一起去“过早”。那口锅可真够大,直径足足有七十厘米,里面不知道有多深的油。做面窝的师傅拿一个圆圆的底部中间有一块凸起的勺子,在调好的面糊糊里一舀,往油锅里一放,勺子的底部凸起使面糊糊的中间空出一个洞,称之面圈更为合适。面圈稍稍成型后,继续舀下一勺,这个就在油里漂浮,差不多了再拿一双长长的筷子翻一下,让它均匀受热。油锅里经常漂浮着六七个这样的生熟程度不一的面圈,油锅外则是许多只手,拿着五毛一块的,喊着要面窝。师傅把熟了的面窝用筷子夹出来,稍微沥沥油,然后用黄色的方形的纸包上递给先来的小子,有的人到一边桌上,就一碗馄饨,慢慢地吹着气,享受着旁边或嫉妒或羡慕或愤怒的目光。一般我是不吃馄饨的,早饭都在家吃,偶尔来这吃一个面窝过一下嘴瘾。
“这是什么东西?”旁边有人指着这个圆圆的问。“面窝”摊主答,然后跟我说,“来这问都不问,直接就买的,都是湖北人,今天早上已经好多人了。”哈哈,从一堆人中把湖北人区别出来,这是个好办法。两个面窝好了,他拿个塑料袋装起来,递给我,嘱咐道,趁热吃,凉了不好吃。这个我当然知道,要我说,趁热吃都不好吃,一定要趁烫吃。因为太烫,所以只能呲出牙齿,用牙齿一点一点咬,外焦里软,边吃边吸气,这样吃才能吃得过瘾。在北京的湖北饭馆里,偶尔也有面窝,但是一是味道、形状都不够正宗,二是端上来都凉了,味道更就大打折扣了。在馆子里点过几次,就再没有兴趣尝试了,今天,终于算是又吃上正宗的了,哈哈哈哈,叫我怎么能不高兴!
评论
我看着都高兴,明天
我看着都高兴,明天也弄几个尝尝去,hoho
嗯,明天那个摊还在
嗯,明天那个摊还在的话,我也继续
我可能没有吃过面窝..
我可能没有吃过面窝..
看来我根本不能算是湖北人,老爸大概会觉得有些伤感
我现在大概算半个江汉人,1/3个天津人,1/6个北京人...说自己是北京人的意思是指我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和身份认同,而不是其它什么户口的可笑的理由
很正常,因为在家吃
很正常,因为在家吃早饭,所以没吃过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