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书

原文链接:http://xuzhiyong.fyfz.cn/art/651846.htm

(按:公民推动教育平等第一阶段工作有了一定效果,北京小学升初中大体实现了不分户籍的平等。第二阶段推动高考打破户籍限制,按居住地报考。欢迎没有北京户口的公民签名,请留下电话和Email。签名邮箱yytc1984@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作为关心中国教育的公民,我们注意到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要求: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

以户籍地确定报名资格和录取比例,在维护大学公平录取尤其是保护教育落后省份的人才选拔方面曾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快速流动,依附于户籍的高招制度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北京为例,2010年在北京工作、生活的2200万人口中大约1000万没有北京市户口,这1000万人口在北京工作、生活、纳税,已经是新市民,然而根据现有高招政策,这些新市民的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

第一,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的发展前途。仅在北京就有40多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由于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只能回户籍地就读,这对于很多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由于远离父母,教材不一样,甚至语言不通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回到陌生的户籍地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过早退学走上社会。仅广东、北京、上海三地,受此影响的孩子就有三百多万。

第二,带来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在工作居住地不能正常参加高考,为了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不得不忍痛割爱,从小把孩子留在户籍地上学。根据2007年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这些孩子普遍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安全保护,根据一些部门的调查,57%以上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引发犯罪率增加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户籍歧视带来的严重不公平感引发很多孩子对社会不满,一些孩子因为户籍歧视被迫失学过早走上社会,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2010年工作报告,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到2009年的52%。

第四,考入名牌大学的机会严重不平等。以户籍地为标准,一些重点大学招生名额分配严重不平衡,以北京大学为例,2009年该校在北京10万考生中招生文理科286人,而在河南约95.9万考生中招生98人,在北京,大约300名考生中能有一个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在河南,大约9785名考生中才能有一个被北京大学录取。除北京大学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部属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类似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快速流动的背景下,以户籍为报考和录取资格带来的弊端已经远远超过其保障公平的价值,以经常居住地为标准反而能更好地维护高考公平,符合社会进步的潮流,能化解大量社会问题。

基于此,我们呼吁:

打破户籍限制,所有高中毕业生在经常居住地报名和参加高考。

呼吁签名公民: 电话: Email: